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传唱千年的口头史诗:为何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

腾云 腾云 2020-08-23

“史诗是伟大的文学遗产,但不仅仅只是文学;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大IP。” 5月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承办的 “推动‘三大史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活动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少数民族史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未来不断地演进与再创造过程中,很可能还将迸发出巨大的潜力。


的确,中国少数民族史诗蕴藏丰富,型类多样,分布广阔,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三大史诗”——“格萨(斯)尔”史诗、“玛纳斯”史诗和“江格尔”史诗,不仅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并举,还可以和中国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伟大文明遗产等量齐观。


如何保护并传承这些民族史诗?才智、塔洛达娃扎巴、金巴扎木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性传承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所传承史诗的看法。


以下为部分参会嘉宾的精彩发言,由腾云编辑整理发布。



李培林

中央候补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促进三大史诗的数字化建档和数据库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华文学历史上的经典,列举了在少数民族中长期传唱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史诗。习总书记不仅将三大史诗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并举,而且把这些伟大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伟大文明遗产等量齐观,认为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体现。


三大史诗震撼人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跨省区、跨民族、跨国界传播的宏伟格局;在于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和向往;在于结合口头与书面形式的活态传承体系;还在于恢弘的叙事主题和崇高的演述风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开展以三大史诗为标志的我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在人才队伍建设、资料学建设、理论方法论建设、田野研究基地建设及国际学术交流和对话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未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大国大史诗的文化自信,切实做好三大史诗相关工作,推动三大史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大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保护计划”,加大力度保护三大史诗集中传承区域的文化生态,推动三大史诗的整体性保护和多样化当代实践。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推动三大史诗的代际传承。

3.夯实三大史诗资料学基础,促进数字化建档和数据库共享,提升中国史诗学术研究的国际水平,推动中国史诗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4.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传承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5.积极推动“江格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我们希望看到“江格尔”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名列该名录,与世界上其他的伟大史诗传统交相辉映。

6.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三大史诗文化凝聚力,把三大史诗工程做成民族文化工程、民族团结工程、民心相通工程,对全社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史诗不仅是文学,更是大IP


史诗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许多民族都把史诗当作自己文学的经典和典范来保护和传承研究,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英国的《贝奥武甫》,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都是西方文学经典中的经典,所以“三大史诗”的保护抢救和研究,对于整体上抢救保护和研究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的各民族民间文化和口头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史诗遗产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传承到了今天,这也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

 

史诗是语言艺术的高峰,是大百科全书,在艺术、文化和信仰等方面有丰富的内涵,是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生活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

 

今天是新时代,是一个史诗般的时代,是用史诗的英雄主义气概来提升各民族民众的精神斗志,更好地弘扬保护和发展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时代。史诗是伟大的文学遗产,但不仅仅只是文学;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大IP,未来在演进和不断再创造中还会有巨大的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在“江格尔”和其他史诗工作中已经有了一些成绩,而且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巨大。我们研究所是一个史诗研究的中心。史诗在民间文学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史诗研究在整个口头传统研究中也发挥了引领作用。我们在资料建设和理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这些成绩会陆续通过各种方式呈现给大家。

 

另外,我们的史诗传承、学术传承,长期以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同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像老舍、周扬这些前辈在不同场合也都强调过史诗的重要性。

 

还有基层的领导们,比如我看到内蒙古和新疆阿合奇的地方领导,他们在我们史诗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我们很有力的支持。我们研究所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期深入基层。在座的同行们长期在边远地区奔波,很辛苦地搜集资料,与传承人结成朋友,每一个人的心血和汗水才凝结出今天这样的成果,为此我要特别郑重地谢谢大家。



才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这一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演述‘ 格萨尔 ’


我是来自青海省果洛州的一名牧人。

 

藏人有一种认知: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责任和义务,我这一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演述“格萨尔”,所以我这一辈子没有其他的职业,除了放牧以外就是演唱“格萨尔”。我是圆光艺人,也是圆光世家中的一员,我们家族已经传到第五代了,我们家族的第一代是从西藏过来的。

 

我主要通过铜镜进行演述,在演述的时候,我可以从中看到一种显象,其中就有“格萨尔”的故事。最近几年我主要致力于通过圆光来看有关“格萨尔”的风物遗迹,比如他在哪个地方生活过?在那个地方有过什么样的活动?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我从铜镜中看到以后,身体力行去找这些遗迹,我的这些寻访活动在青海电视台,西藏电视台都播出过。我借助圆光里的显象绘制唐卡,已经画了100多幅,今年会把画出的画整理成册,并陆续出版。



塔洛达娃扎巴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威猛与祥和”是说唱史诗的两种方式


我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今年40岁。目前是青海玉树州的专职艺人,每年都有录制任务要按时完成。

 

我是一名神授艺人。神授艺人的特点,就是在演述之前要祈求神灵降临到我的身上,一旦神灵降临到我的身上,我就和神融为一体,我想说什么都听神的呼唤,神要说的话我替他说出来。

 

神授艺人一般出身于比较偏僻的牧区,没有上过学。他们通常有两种说唱的方式——威猛和祥和。祥和地说唱一般就是描写环境和生活;一旦演述时故事中的人物进入战斗状态或者去降服妖魔,就会用一种比较激昂的语调去说唱。

 

目前,我总共可以说唱170多部“格萨尔”,如果一部等于20万字,就是由20万字乘以170,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另外,说唱的时候虽然我的人在这儿,但我的思想游离在上千年以前的状态当中,一旦进入说唱状态之后,別人掐我、打我都没有任何感觉,是完全神游在一种状态当中去说唱。



金巴扎木苏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总共演唱了40多万诗行史诗


我今年85岁,从小学习格斯尔史诗,从1982年开始给相关科研机构、研究者、广播电台,录制格斯尔史诗。大家都知道,以前社会环境不让我去演唱格斯尔史诗,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演述了,我们非常高兴。到现在我演唱了40多万诗行的格斯尔史诗。今天展览的《格斯尔全书》里有两大本是我演唱的,加起来是16开本3000多页,我从心里信仰格斯尔。



丨 往期回顾

|  传承千年生命律动,蕴含在“阿细跳月”中的朴素幸福

|  在时间的积累中,体会雕版年画之美

|  腾讯戴斌: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就是一个民族的IP史

|  朝戈金:从三个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与“民心相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